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“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”。现代化基础设施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,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运行效率,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、促进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。
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亟待健全
总体上看,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,但水平仍然较低。尤其从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看,还存在不少问题,面临不少挑战。其中,最关键的是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,协调性、系统性和整体性都有待加强。城乡之间、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,农村基础设施“欠账”较多,发展很不充分,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,城市群、都市圈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水平亟须提高,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不够,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,新型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场景需要大力拓展。重硬件轻软件、重传统轻新型、重建设轻养护等倾向依然不同程度存在,各类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水平不高,精细化管理能力不强,尤其是各类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、效率和品质亟待提升。为此,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努力构建起运行顺畅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,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
健全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的路径
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下,要通过构建科学、合理、有效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,确保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现代化产业发展相匹配,使之形成良好的循环和高度的关联。一是要构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网络建设标准。在5G、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,要突破当前以覆盖为导向的建网思路。二是要推动相关部门协同解决制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障碍,比如针对目前反映较为突出、制约FTTR业务探索和发展的光纤布线标准问题,要加快制定FTTR室内光纤布线国家标准。三是要建立数据流通应用的标准体系,提升数据利用效率。根据“网络泛在”的原则,融合部署交通、能源、城市等各类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数据安全标准,前瞻性地统一各类基础设施的网络标准和技术接口。
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。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网络化、互联化特点,需要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,促进数据要素有效流动,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高效互联,推动整个基础设施体系的高质量发展。一是构筑网络。要推进各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在工业领域要建设高可靠、广覆盖、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,在能源领域要构建多能协同的能源网络,在环保领域,要建设生态环境网,为环保问题处置提供数据保障。二是创智赋能。要激发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价值,通过构建智能计算能力、部署智能计算方法,实现对基础设施数据信息的感知汇聚和智能计算,推动各类基础设施的智能升级。三是普惠民生。要通过新型基础设施来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,在教育领域,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设施,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偏远地区,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;在医疗领域,加快建设远程医疗能力和智慧医院基础,突破医疗资源分配空间界限,实现偏远地区的远程诊断、远程手术。
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推倒重来,而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利用,在新旧基础设施互补的新平台上,通过优化社会资源流动速度和配置模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比如,在工业领域,要通过信息化、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工业企业的改造升级、提质换档;在交通领域,强化车路协同,汇聚道路感知数据、汽车运行数据和城市交通数据,推动智慧道路系统和智能网联车的协同发展,实现城市智能化交通体系。
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。扩充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,需要不断优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,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,构建起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合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。一是完善各级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统筹利用好政府财政资金和政府融资资金,运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工具,发挥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撬动和牵引作用。二是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,拓展社会资本渠道。明确其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,对适用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类型、采购程序、融资管理、项目监管、绩效评价等事宜进行规范。三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援建等措施,健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效机制。
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。重大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、周期长等特点,建设过程中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和智慧,发挥协同联动作用。建立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,主要是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储备和选取机制、要素协调保障机制、部门协同服务机制、项目主体责任机制、项目督查考核机制、项目建设保障机制等。
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。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,增强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、社会发展、民生改善能力,需要持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。一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。通过深化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民航、邮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,形成“大交通”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。二是加快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。建立公平开放、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,完善市场准入制度,反对地方保护,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。三是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。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,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,参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投资、建设、养护和运营。四是完善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体制机制。重点是完善智慧交通、绿色交通、平安交通体制机制,通过交通运输对外合作与开放,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,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。
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、运行、管理机制。重大水利工程在防洪安全、农业生产、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骨干网络,必须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、运行、管理机制,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。一是完善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、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。规范项目法人组建,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,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。二是健全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,逐步提高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比例。三是推进管养分离,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化队伍承担工程维修养护,培育和规范维修养护市场。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。
(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(湖南行政学院)经济学部教授)
来源:2024年第17期
作者:胡新良
编辑:陈家琦